冶金廠勞模
1960年,冶金廠開工典禮
揚州冶金機械廠大門
這幾日,揚州市東南地塊老冶金廠江陽路沿路打造成的小型廣場“也今場”開放,路邊擺放的老生產設備,勾起了不少路過揚州人的記憶。巧合,一市民前不久在地攤上,淘到了一組1960年到1980年揚州冶金廠的老照片,宛如該廠工業發展的縮影照。
少見
淘到21張老冶金廠照片
最近,路過江陽路老冶金廠附近路段時,不少市民發現,原來的廠區一部分,打造成了小型廣場“也今場”開放,其中擺在路邊的兩臺該廠陳舊設備,更是勾起部分市民對老冶金廠的回憶。
市民鄭先生近日在舊書攤上發現了一組冶金廠的老照片,跨度從1960年到1980年,“見證”了老冶金廠的發展。
通過鄭先生提供的老照片,記者發現,照片中冶金廠籌辦初期的開工典禮場景,有廠房建設、廠區風貌的記錄,更有操作車間生產的鏡頭。此外,還有勞動模范以及先進集體表彰等鏡頭,21張宛如冶金廠的發展“縮影”。
記者將老照片展示給居住在附近的居民看,市民張先生說,他是冶金廠繁盛時期到這片居住的,估計這組老照片很多人沒見過,廠區大門的照片,他印象很深,勾起了他的記憶。
講述
曾雇車采購年貨分發職工
“1960年籌建,我1961年進廠,1962年就投產了。”昨日,記者找到今年86歲的施仕周,他曾獲全國勞動模范稱號,也曾擔任過揚州冶金機械廠黨委書記、廠長,他看到老照片后感慨地說,當年的冶金廠在揚州很輝煌。
施仕周回憶,一開始,冶金機械廠只能簡單生產鏈條等配件,后來企業有了自主經營權,更新設備發展生產力,員工從當初的700多人發展到3000多人(包括退休人員在內),利潤也是逐年增長,到了1989年,更是利稅大戶。
“我做負責人時,正是冶金廠飛速發展的時候。”施仕周說,當時員工的歸屬感和自豪感很強,到揚州其他地方,只要提是冶金廠的工人,周邊就會投來羨慕的眼神。
當年員工們印象最深的是,過年時,家里的蔬菜等都不用買,廠里會雇車到山東、安徽等地采購,然后分發給他們,雞鴨魚肉蔬菜都有,足夠他們吃一個春節的。
居民
它是東南片區工業記憶的見證
一組珍貴的老照片,見證了冶金廠的發展點滴。在施仕周家中,他也存了一部分照片,有他在大會上發言的鏡頭,也有一些是集體合影。
“你這組老照片,有一些我都找不到。”施仕周說,這組老照片中關于生產車間等鏡頭,很少被拍過,有些設備現在早已無實物,照片則是最好的物證。
曾在冶金廠工作過十幾年的沈瑞明,今年76歲,1975年從江西調至冶金廠,見證了冶金廠的發展。
“幾千人的年貨,都是一車車地拉至廠里。”沈瑞明說,冶金廠不僅承載了他們這些來自外地新揚州人的記憶,也承載了老揚州人的記憶,周邊居民對冶金廠的感情很深。
文峰街道居民陳先生稱,他算半個文峰人,老婆是老文峰大隊的,聽長輩們說,冶金廠輝煌的時候,給周邊居民也帶來不少福利。
“廠里把一個大隊的蔬菜都包下來,省得村民賣了。”陳先生說,種菜村民的銷路不用愁,家家戶戶都會種不少菜。
聲音
能留下部分印記值得借鑒
“原來的廠區正在開發,保留了部分老廠房。”陳先生說,保留的部分正是目前開放的“也今場”,部分建筑仍能看到原廠房的影子。
“能有一部分當年的‘肌理’延續下來,將工業記憶保存下來,是一件好事。”施仕周說,冶金廠只是一個代表,周邊還有一些富有歷史價值和意義的老廠房,不一定要全拆了,可以適當留下一點,作為工業發展歷史展覽和見證,冶金廠能留下部分就值得借鑒。
記者了解到,留下的舊廠房當初的規劃就是要以全新設計理念,賦予其新的外部形象與內部空間,依托周邊教育資源、引入新型商業資源,打造一個文化與潮流并重的文化藝術綜合體。
“城市的發展,需要留下一點記憶。”沈瑞明說,揚州這些年城區發展得很快,門前的江陽路快速化改造就是個見證,相信東南片區的崛起,也會令曾經輝煌過的工業印記成為一張靚麗的工業文化名片。
記者 孟儉